- 刘彩霞;汪玲;穆宝雪;易杰;孙来龙;胡海玲;
主动脉缩窄(Co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主要由主动脉弓降部的局限性狭窄或闭塞引发,导致左心室压力升高、心肌肥厚及血流受阻,可能诱发心力衰竭、高血压等严重并发症。CP支架植入术联合生物瓣置换术是一种一站式杂交手术,整合了经皮穿刺介入治疗和开胸手术的优势。介入治疗通过支架撑开狭窄血管,改善血流;开胸手术则进行主动脉瓣置换,解决瓣膜病变问题。这种手术方式的优势在于减少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同时避免多次手术的风险。本文通过介绍一例CoA患者的治疗过程,展示该手术方法在治疗CoA合并主动脉瓣钙化狭窄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复杂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8;No.31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穆宝雪;汪玲;刘彩霞;易杰;孙来龙;胡海玲;
二尖瓣反流(MR)是因左心室重塑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常见于缺血性心肌病及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MitraClip)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通过经皮穿刺途径,利用导管将夹子送至二尖瓣,钳夹瓣叶减少反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本文介绍了一例重度MR患者的MitraClip手术过程,通过食管超声实时监测和指导,精准定位并释放夹子,显著降低MR严重程度,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期间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本文旨在介绍经导管MitraClip的临床应用,为重度MR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8;No.31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刘丰平;阿里木·马木提;赵浩;刘扬;罗茗刈;赵红卫;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MIS-TLIF)与经椎板间入路(PE-PLIF)行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3年3月就诊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7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E-PLIF组(n=33)和MIS-TLIF组(n=41),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天、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MIS-TLIF组相比,PE-PLIF组手术切口长度[(13.25±0.97) mm vs(30.62±3.78) mm]、住院时间[(3.21±1.11) d vs (8.98±1.99) d]及术后引流量[(66.21±10.23) mL vs (141.17±16.53) ml]均明显降低(均P<0.05)。PE-PLIF组患者术后3天、1个月和6个月腰痛VAS评分及术后3天和1个月腿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MIS-TLIF组(均P<0.05);PE-PLIF组患者术后1个月ODI显著低于MIS-TLI组[(20.85±3.86)%vs(24.65±3.60)%](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疗效优良率、椎间融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与MIS-TLIF相比,PE-P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及恢复快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3期 v.8;No.31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 田青松;熊会会;朱天波;李新志;黄卫;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和开放式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6例双节段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MIS-TLIF组(n=74)和开放式TLIF组(n=6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开放式TLIF组相比,MIS-TLIF组手术时间[(269.26±31.57) min vs (212.37±24.26) min]及透视次数[(13.27±1.52)次vs (8.12±2.16)次]均明显增加,但MIS-TLIF组切口长度[(5.01±2.13) cm vs(7.03±1.62) cm]、术中出血量[(456.21±79.63) mL vs (701.32±110.49) mL]、切口引流量[(151.47±27.39) mL vs (236.22±23.61) mL]、卧床时间[(4.59±1.21) d vs (6.21±1.79) d]和住院时间[(9.00±1.37) d vs (13.04±2.12) d]均显著减少(均P<0.05)。MIS-TLIF组术后1周和6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腿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C级螺钉(1.35%vs 3.49%)和D级螺钉(0.22%vs 1.88%)明显少于开放式TLIF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双节段LSS患者,虽然MIS-TLIF需更多透视次数及更长手术时间,但术中出血量少且术后1周腰痛程度更轻,推荐MIS-TLIF用于临床双节段LSS患者的治疗。
2025年03期 v.8;No.31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魏国;林吉敏;尚峥辉;胡爱心;周才胜;李玉鹏;
目的:探究后关节囊两种“鸡尾酒”注射方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4年11月就诊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83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单侧人工TK A,根据假体安装前膝关节后关节囊“鸡尾酒”注射方式不同,分为多点注射的传统组(n=41)和一次性注射的改良组(n=4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静态和动态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首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静息状态下,改良组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2.60±0.77)分vs (3.12±0.87)分]与48 h VAS评分[(3.60±0.94)分vs (4.07±0.88)分]显著低于传统组(均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48 h膝关节最大屈曲度[(54.36±6.12)°vs (49.98±7.50)°]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患者首次主动直腿抬高时间[(2.67±0.72) d vs (3.22±0.79) d]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改良“鸡尾酒”注射方式对TKA术后患者早期镇痛效果较好,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3期 v.8;No.31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邹亮;寿康全;张恒;杨华瑞;鲍同柱;
目的:探讨改良栀子制剂治疗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5月—2024年11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44例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22)和对照组(n=22),其中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改良栀子制剂,对照组采用不含栀子提取物的安慰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皮纹征出现时间[(2.96±0.68) d vs (4.75±1.07) d]早于对照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2.76±0.83)分vs(4.80±0.6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关节-后足评分[(79.88±0.52)分vs(63.55±3.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临床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栀子制剂可有效减轻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局部肿胀、炎症水平和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功能。
2025年03期 v.8;No.31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习诗良;杨艳丽;汤和青;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1990—2021年下腰痛(LBP)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和归因危险因素,预测2035年LBP的相关疾病负担。方法:基于2021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1)数据库,描述统计中国人群1990—2021年LBP的发病率、患病率、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和归因危险因素的特点及变化趋势,通过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35年疾病负担。结果:从1990—2021年,中国人群LBP的发病例数、患病例数、YLDs分别从2 984.4万例、6 828.1万例、777.3万年增加到4 337.5万例、10 009.4万例、1 129.8万年;发病率、患病率、YLDs率从2 536.77/10万、5 803.95/10万、660.71/10万上升到3 048.68/10万、7 035.25/10万、794.08/10万。然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YLDs率从2 859.38/10万、6 635.49/10万、749.03/10万下降至2 342.46/10万、5 342.10/10万、603.03/10万。LBP疾病负担呈现明显的年龄和性别特征,女性高于男性,LBP发病率和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升高,高峰为50~59岁。归因分析显示,吸烟、职业因素和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导致YLDs的主要因素。1990—2021年,吸烟、职业因素和高BMI导致的男性YLDs从107.11万年、137.56万年、9.04万年上升到155.86万年、139.78万年、35.87万年,女性YLDs从22.52万年、179.26万年、15.48万年上升到29.45万年、191.63万年、70.33万年。根据BAPC模型预估2021—2035年LBP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和YLDs率从2021年将逐年下降,预计2035年将下降到2 165.91/10万、4 930.11/10万、557.05/10万。结论:本研究显示,1990—2021年中国人群的LBP负担逐年加重,吸烟、职业因素和高BMI是主要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可控风险因素的干预对减轻疾病负担至关重要。预计到2035年,LBP的疾病负担将有所下降。
2025年03期 v.8;No.31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徐宁;张楠;荣伟;
目的:比较地佐辛-右美托咪定和地佐辛-酮咯酸氨丁三醇两种多模式预先镇痛方案对髋关节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1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中心医院行髋关节手术的5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定、地佐辛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进行预先镇痛。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术前、术后4、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需要补救镇痛的例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硬膜外置管时平均动脉压[(88.45±14.02) mmHg vs (99.14±13.19) mmHg]、切皮时平均动脉压[(79.08±9.70) mmHg vs (87.88±11.18) mmHg]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4.84±1.31)次vs (6.28±1.34)次]、舒芬太尼用量[(50.40±10.99)μg vs (64.80±10.85)μg]以及补救镇痛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00%vs 40.00%)(P<0.05)。结论:与地佐辛联合酮咯酸氨丁三醇相比,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预先镇痛模式能够为髋关节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提供更优化的镇痛方案,且术后不良反应更少。
2025年03期 v.8;No.31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 陶虓嫣;刘怡菲;程传喜;许晴雯;舒爱华;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在老年患者行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艾司氯胺酮。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15.12±2.54) s vs (25.86±3.17) s],丙泊酚用量减少[(168.65±31.63) mg vs (221.31±41.78) mg];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缩短、苏醒质量评分及满意度评分更高、苏醒即刻及苏醒后30 min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更低(均P<0.05)。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观察组患者胃镜置入后心率(T_2)、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谱指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操作结束即刻(T_5)血糖、皮质醇、肾上腺素均明显降低,且总不良反应显著减少(26.67%vs 58.33%)(均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应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可有效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减少丙泊酚用量,减轻应激反应和疼痛程度,稳定血流动力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苏醒质量和满意度。
2025年03期 v.8;No.31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李子锋;席祖洋;易文;常彩云;
目的:探讨混合痔患者术后早期发生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3年12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760例混合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重度疼痛组(n=208)和非重度疼痛组(n=552)。采用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Logistic回归及机器学习相关方法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结果:本次共构建了3个Logistic回归模型与7个机器学习模型。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Lasso回归结合Logistic回归(逐步向前法)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最好,该模型包含了10个预测因子,曲线下面积为0.961、霍斯默-莱姆斯福德检验表现出良好一致性(P>0.05)、决策曲线分析发现阈值概率处于0%~95%之间时模型所获得的净收益大。在机器学习模型中,7个模型原始数据集的预测准确率均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所有预测因子根据平均特征重要性排名依次为红细胞、白细胞、饮酒、吸烟、居住地、便秘、学历、痔核数、病程、糖尿病。结论:本次研究中共构建了10个临床预测模型,其中1个Logistic回归模型与7个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准确率均较高,医疗人员可根据研究目的,对比不同模型选择最适合的预测模型进行预测与风险控制。
2025年03期 v.8;No.31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彭艳;李书国;邓娟娟;邵文;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相关指标对新发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中的6 501例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新发脑卒中303例。使用Cox回归模型探究IR指标与新发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来检测可能的非线性关联。采用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指标的预测性能。结果:IR相关指标与新发脑卒中呈正相关,包括中国内脏肥胖指数(CVAI)(HR=1.744,95%CI:1.475,2.061)、脂质积累产物(LAP)(HR=1.696,95%CI:1.427,2.016)、IR代谢评分(METS-IR)(HR=1.612,95%CI:1.385,1.876)、内脏脂肪代谢评分(METS-VF)(HR=1.527,95%CI:1.284,1.817)、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HR=1.330,95%CI:1.139,1.552)。CVAI、LAP、METS-IR、Ty G与脑卒中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均P非线性>0.05)。CVAI对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价值最高,剩余四种依次为LAP、METS-VF、METS-IR和TyG。结论:CVAI、LAP、METS-VF、METS-IR和TyG与脑卒中的发生具有不同的相关性和预测价值,CVAI诊断价值最佳。
2025年03期 v.8;No.31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班贵兰;李茶香;陈健;雷燕萍;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出血转化(HT)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4年12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机械取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n=66)与非HT组(n=156)。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Bootstrap法评估模型效能。结果:机械取栓后HT的发生率为29.7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2.162,95%CI:1.092,4.279)、取栓次数增多(OR=1.306,95%CI:1.053,1.620)、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OR=1.588,95%CI:1.063,2.37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OR=1.893,95%CI:1.231,2.912)、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OR=1.126,95%CI:1.018,1.246)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OR=1.663,95%CI:1.255,2.203)为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敏感度为0.864,特异度为0.583,Bootstrap验证显示模型校准度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P>0.05)。结论:高血压、取栓次数增多、TG水平升高、LDL-C/HDL-C升高、中性粒细胞水平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2025年03期 v.8;No.31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申猛;张新中;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研究遗传水平上13种血清微量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发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IEU GWAS数据库中提取与血清微量元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进行质控和筛选。UIA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来自Finn Gen Biobank数据库。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回归法及加权中位数估计量,评估在遗传水平上血清微量元素与UIA之间的因果关联,计算统计量F值以确保工具变量的稳健性,同时进行异质性和多效性检验,并使用留一法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最后使用Pheno Sannerc数据库剔除水平多效性SNPs,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结果:IVW法发现血清镁离子(OR=0.776,95%CI:0.610,0.987;P=0.040)和维生素A(OR=0.785,95%CI:0.629,0.979;P=0.032)均可减少UIA发病风险,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未发现磷酸盐、血清钙水平、钙离子、铁、锌、硒、铜、叶酸、维生素D、维生素B_(12)、维生素B6与UIA之间存在明显因果关联。结论:欧洲人群镁离子、维生素A可减少UIA形成风险,研究结果对于开发有针对性预防及治疗UIA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25年03期 v.8;No.31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 曾星星;王涛;朱力;赵长江;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3年9月就诊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单侧颈动脉狭窄(狭窄率≥50%)且排除急性脑梗死的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CAS组(n=21)和CEA组(n=19)。3个月后随访,对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CAS组相比,CEA组患者斑块强化率明显降低[(13.06±0.65)%vs(14.67±1.64)%]、脑血流量显著升高[(43.05±4.26)m L/(100 g·min) vs(40.05±3.80)m L/(100 g·min)](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焦虑抑郁情况均明显好转(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AS和CEA均能有效改善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焦虑抑郁程度,并且CEA在改善脑血流量和稳定斑块方面更具优势。
2025年03期 v.8;No.31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屈华;寿康全;冯德春;
目的:探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骨科全麻手术患者147例,按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分成机体核心体温<36℃的低体温组(n=43)和机体核心体温≥36℃的非低体温组(n=104),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骨科全麻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OR=1.823,95%CI:1.281,2.593)、身体质量指数(BMI)(OR=0.281,95%CI:0.119,0.665)、糖尿病(OR=4.284,95%CI:1.155,15.899)、麻醉时间(OR=1.119,95%CI:1.008,1.242)是老年骨科全麻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校正曲线、决策曲线提示列线图模型可靠,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术中低体温曲线下面积为0.962,敏感度为88.37%,特异度为90.38%,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度好(P=0.886)。结论:年龄、BMI、糖尿病、麻醉时间是老年骨科全麻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该预测模型对术中低体温的预测效能良好。
2025年03期 v.8;No.31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姜志军;王娜娜;周园红;罗幼珍;
目的:分析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联合明胶海绵在宫颈冷刀锥切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5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及早期宫颈癌患者19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宫颈冷刀锥切术,根据宫颈创面纱布取出后的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明胶海绵组(n=68)、明胶海绵+血凝酶组(n=60)及对照组(n=66),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一周,明胶海绵+血凝酶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97±2.50) ng/L vs(7.67±3.41)ng/L](P<0.05)。与另外两组相比,明胶海绵+血凝酶组患者IL-10水平显著升高,创面出血、创面感染及创面愈合不满意人数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联合明胶海绵在宫颈冷刀锥切术后能显著改善止血效果,防止创面感染,降低炎症反应,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宫颈创面愈合。
2025年03期 v.8;No.31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郝瑞;杨智;田陆高;芦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膳食和血清类胡萝卜素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关联性,以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及2017—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中12~18岁的青少年14 750例,根据是否患有代谢综合征,分为对照组(n=10 640)和患有代谢综合征的观察组(n=4 110)。通过饮食访谈法量化膳食类胡萝卜素摄入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类胡萝卜素浓度,膳食和血清类胡萝卜素通过三分位数法转换为分类变量(分别为T1、T2、T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类胡萝卜素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以T1组为参照,T2组血清β-类胡萝卜素水平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呈负相关(OR=0.752, 95%CI:0.559, 0.952;P=0.030),且呈非线性关系(P<0.001)。亚组分析显示,T2组16~18岁(OR=0.255, 95%CI:0.077, 0.842;P=0.026)、女性(OR=0.707, 95%CI:0.492, 0.915;P=0.021)、非西班牙裔白人(OR=0.676, 95%CI:0.452,0.912;P=0.037)、中等体力活动(OR=0.706, 95%CI:0.491, 0.914;P=0.029)及T3组男性(O R=0.624, 95%CI:0.402, 0.968;P=0.036)的青少年中,血清β-类胡萝卜素降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风险的效应最明显。结论:血清β-类胡萝卜素水平与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呈负相关,提示其可能对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具有预防作用。
2025年03期 v.8;No.31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